位置:项目圈 > 反诈防骗

ARK黑幕曝光:百倍神盘还是资金盘陷阱?

反诈君 2025-09-25

ARK黑幕曝光:豪华包装下的空壳骗局,别再上当了!

币圈有句话:越是讲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的项目,越要小心背后的坑。

今天我要扒皮的ARK项目,堪称近期币圈“包装诈骗”的教科书级案例——光鲜外衣下,全是空壳陷阱。

如果你曾被它的“顶级投资方”、“全链审计”、“豪华团队”话术打动,甚至想投钱进去,请先读完这篇。你可能会省下一笔巨款。

01 “顶级投资方”竟是虚构?Morgan Crest的包装术

ARK 在官网、PR 文章、RootData 页面上反复强调:自己被 Morgan Crest Web3 Foundation 战略投资甚至领投。

听起来很高大上是不是?毕竟 Morgan Crest 号称投资过 Lido、Frax、Berachain、Bittensor……每一个都是圈内响当当的项目。

ARK黑幕曝光:百倍神盘还是资金盘陷阱?

但仔细一查,漏洞百出:

  • Lido Finance 的融资记录中从未提及 Morgan Crest;

  • Berachain 的融资新闻由主流财经媒体报道,投资机构名单清晰,根本无此机构;

  • Frax、Bittensor 同理,公开的投资条款、支持方列表,压根没有 Morgan Crest 的身影。

更讽刺的是,Morgan Crest 官网罗列这些项目,却拿不出任何投资金额、股权证明、合作协议

这就像有人说“我投资过腾讯、阿里”,但你一问细节,他就哑火——典型的“蹭名型包装”,利用信息差忽悠小白。

“任凭你诈骗手法日日新,我依旧提高警惕天天防。”

02 团队人设:自编自导的“豪华阵容”

真正靠谱的团队,LinkedIn、代码贡献、公司注册信息都可交叉验证。而ARK的“核心团队”完全是闭环自嗨

来看他们鼓吹的“技术领袖”Carmelo Ippolito

  • 除了ARK自家GitBook和RootData,没有任何独立第三方信源能证明他的身份或技术背景;

  • 他的推特账号 @Carmelo_IP 近期才频繁活跃,内容清一色转发行业新闻,毫无原创输出或技术痕迹

  • 这明显是“先养号、再贴人设”的经典造假动作为的就是制造“资深从业者”的假象。

同样,所谓CEO“Joyboy”等其他成员,你也根本查不到过往履历、项目经历或任何线下实体关联信息。

一句话:全靠自己写,自己信,自己传播。这哪是区块链团队?分明是小说创作班底。

“网恋的时候问问自己:肤白貌美的美女和帅气逼人的帅哥,为啥找不到对象,偏偏要在网上找你谈恋爱?”

——项目包装也是一个道理:“大佬”真那么厉害,为啥要躲在匿名背后?

03 成立时间漏洞:“2023年成立”却找不到一丝痕迹

RootData 显示 ARK 成立于2023年。但你若去查:

  • 它的Medium首篇文章是2025年6月23日

  • GitBook、官网、社交媒体全部从2025年6月之后才集中更新;

  • 没有任何2023–2024年间的技术迭代、社区动态、融资披露或代码提交。

一个成立两年多的项目,怎么可能在网络上毫无痕迹?

只有一种解释:“成立时间”也是包装出来的,专门用来忽悠那些认为“老项目更安全”的投资者。

04 审计障眼法:偷换概念,掩盖风险

ARK 宣称自己“全链审计通过”,听起来很安全对吧?

但事实是:

  • CertiK只审计了代币合约(TransparentUpgradeableProxy + ARK token),并未覆盖资金池、治理合约等核心模块;

  • Cyberscope指出,相关合约仍可升级、留有权限后门——这意味着项目方随时可以篡改规则、抽走资金。

这就好比声称“整车安检”,却只检查了雨刷器——根本没碰到发动机和刹车系统

他们故意将“部分审计”包装成“全链安全”,误导投资者以为万无一失,实则危险重重。

“诈骗手法多如毛,多方核实保荷包。”

——审计报告一定要自己看,范围、内容、是否开源,缺一不可。

05 RootData:为何成了骗子的“权威背书”?

数据平台的本职应是交叉验证、去伪存真,但RootData这次显然“偷懒”了:

  • 直接将ARK自主披露的团队、投资方信息照单全收,未作独立核实;

  • 对Morgan Crest的“投资组合”未标注质疑,放任其成为宣传噱头

  • 对成立时间矛盾、团队无溯源等问题未作出风险提示

ARK黑幕曝光:百倍神盘还是资金盘陷阱?

这导致RootData反而成了ARK的“信用杠杆”——很多小白以为这是第三方背书,其实只是项目方自述的传声筒

“时刻绷紧防范之弦,谨防新型电信诈骗。”

——切记:数据平台也有信息差,不能替代你自己的判断。

如何一眼看穿“ARK类”资金盘?

ARK并非个例,它是典型“包装流骗局”的缩影。总结下来,这类项目有共同特征:

  1. 投资方背景夸张却无法交叉验证 → 宣称的一线机构从不承认它们;

  2. 团队匿名且无历史足迹 → 成员推特号是新的,LinkedIn找不到,只会转发不发原创;

  3. 审计避重就轻 → 只审简单合约,不查资金池与权限逻辑;

  4. 成立时间与线上痕迹矛盾 → 号称成立多年,内容却集中在近期爆发;

  5. 信息高度依赖自主披露 → 除自家渠道和少数合作媒体,主流行业媒体从不报道。

记住一句话:真正的优质项目,从来不怕验证。越是回避细节、夸大宣传的,越可能是骗局。

在币圈,你唯一要信任的不是光环,不是背书,不是故事,而是代码、数据和链上真实

最后送上一组反诈口诀,随时提醒自己:

一不贪二不占,诈骗再诡玩不转。

任凭骗术千百变,我不转钱应万变。

币圈深似海,投资需谨慎。

守住你的钱,远离ARK们。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,请转发给身边还在币圈“淘金”的朋友——可能你的一次分享,就能救一个人于陷阱。

项目群
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
扫码进群,获取最新项目资讯

标签:方舟之境ARK

相关推荐

随机推荐